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崇祯八年 > 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

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(第2 / 3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施邦曜施礼道:“此乃臣的本分,当不得圣上夸奖!臣还有要事禀告!”

转运使司果然是个大羊圈,里面的羊群个个身大体肥。

此次共抄得现银二百七十余万两,田产数万亩,商铺十余间,古玩字画若干,其价暂时无法估算。

又发财了!,哈哈!

并且这种外财来的简单直接省力,很容易让人上瘾。

但这种手段以后要慎用,否则将会让人有离心之举。来钱的路子已经很多了,没必要再动辄抄家发配,当官都不心安的话,下层的百姓更不会安稳。谁也不想人在家中坐,祸从天上来,私权必须得到强有力的保障,除非是触犯刑律。

按这个时期全国约一亿两千万人口,每人每年七斤用盐量来计算的话,每斤四十文的利润将是个天文数字,就算打对折,也是令人瞠目的银钱数额。

刘祚去客栈造访施邦曜,是在盐商们害怕钦差会趁势清算的背景下采取的示好举措。施邦曜早就得到崇祯指示,不会借机株连,但为了给盐商们施加压力,施邦曜还是对他们的举动进行了严厉谴责。并表示陈奇瑜就是带着徐州营来的,若是民变一起,朝廷将会采取铁血手段坚决予以镇压,并会将幕后主使抄家灭族,甚至有些官员也难逃其咎。

最后刘祚代表盐商们表态,民变一事纯属子虚乌有,盐商都是忠君爱国的良善人家;现下朝廷四处用兵,财政捉襟见肘,盐商们愿捐资助饷以示其诚意,捐资数额为一百万两白银。

施邦曜假装思衬再三,才勉强接受了盐商们的好意,表示盐商的捐资要全部变成粮食,然后交由漕运衙门即可,到时官府会给其收据。崇祯本嘱咐过施邦曜,把抄家的部分赃银购买成粮食交给陈奇瑜,施邦曜眼看来了笔外财,干脆自作主张转化成了粮食。

至于盐商背后煽动民变对抗朝廷之举,施邦曜表示将不会予以追究,但若是再有此类举动,等待他们的将是朝廷的严惩。

对于施邦曜将盐商的赎罪银变成粮食这一决定,崇祯给与了高度的赞赏。老施这个看上去严肃正统的老头子,头脑还是蛮灵活的,这种既正直又懂得妥协的官员以后要大用。

崇祯下意识的看了看殿门口,没有侯恂的身影。

每次抄家后,侯恂不知道从哪得来的消息,都会立刻进宫面圣,要求分赃,崇祯实在是怕了这老头了。

“施卿远赴江淮,事情处理的很好!既办妥了裁撤之事,又将一场民变消弭于无形,朕心甚慰!此次江南之行收获颇丰,朕特赐你纹银三千两,以示嘉奖!速速回家歇息去吧!”

崇祯很大方,这么多银子是白得的,拿来收买人心花着也不肉疼;再说人家是立了功的,要赏罚分明才好。

在一切安排妥当后,钦差大人离开扬州返京,跟随而来的数百名锦衣校尉大部分留在了扬州,只有数十名校尉看押着装满赃银赃物的船队跟随返回。

陈奇瑜这次扬州之行未能从中得利,内心郁闷无比,但听到圣上命自己沿运河设置粮仓若干的旨意后,心情方才舒爽一些。只要圣上还给他安排本职以外的事物,说明对他的能力还是很认可的。

临清和扬州两处运河上最重要的钞关,自有户部和督察院前往处理。按照崇祯的旨意,对钞关的整顿只问官员,不涉吏目差役,因为以后还要指望这帮内行干活;以后只要监督到位,将公务细节公开化,机会有效防止暗箱中的黑手。

其监督机制与盐务局别无二致,也是各方都派员入驻,具体效果如何,只有运行一段时日方知。

崇祯看着施邦曜递上的查抄清单,心里乐开了花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