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崇祯八年 > 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绪

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绪(第3 / 4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可这个问题很难解决。

大明太缺郎中了。

乡下农村哪有郎中?

县城里才有,郎中外带药铺。

伟大的思想家、哲学家卖油翁曾经说过:无他,手熟尔。

但就算稳婆们经验再丰富,也只能帮人接生,而不会有后续的医疗援助。

她们不是医生,就是个接生婆而已,并且是个手段简单粗暴的接生婆,管杀不管埋那种。

当时的婴儿死亡率高的吓人,因难产而一尸两命的情况大范围存在。

因为没有产钳。

人口不多的第二个主因就是,医疗条件极度落后。

生孩子如同走一遭鬼门关。

医疗条件极度发达的后世,婴儿的夭折率也是不低,何况不具备任何医疗救助的当世。

在当时的大明,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个稳婆,西方叫助产士。

稳婆的地位非常的高,某种意义上讲,在百姓的心目中比县太爷还高。

想到这里,崇祯心里一动,试做产钳必须尽快着手了,虽然他没见过,但听名字也能猜出个大概,就让军器监里的能工巧匠们打造吧。

他唤过身旁正在低头打瞌睡的李二喜,把产钳的应用方法和大致形状讲了一遍,便令他去军器监传旨去了。

但愿自己胡思乱想能帮助到更多的妇人。

就算孩子顺利产下来,可各种疾病,缺少营养等等,都成了孩子是否能成人的关键因素。

不说那些重大传染疾病,就算一个小小的风寒也会将一个脆弱的生命带走。

因为每家每户都会面临传宗接代的问题,极度愚昧的百姓哪懂得如何接生,只能依靠村里的大神。

稳婆们虽然也是文盲,但她们都是头脑灵活,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。

最初的经验当然就是自己生产时积累的,稳婆们都有一个共性:家里人丁兴旺。

能生,并且都能健康成人,然后继续繁衍后代。

什么事干多了就知道怎么回事了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