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崇祯八年 > 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

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(第2 / 3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政务改革已经定下了调子,朱由检现在所要做的就是等。做任何事都要有过程,尤其这种颠覆性的革新,更会有个漫长曲折的过程。

福建漳州府兴化县均安镇一座制糖的寮内,一身短打的李兴正在忙碌着,他双手抱起一个半人高的陶罐来到一口大缸前面,然后将陶罐一点一点的向下倾斜,黑中带黄、粘稠无比的蔗汁从罐口慢慢的淌到了大缸口放置着的瓦溜里。

瓦溜上大下尖,里面铺着干净的蒲草,瓦溜底部有一个用草塞住的小孔。

待陶罐中的蔗汁全部倒入瓦溜后,李兴放下陶罐,用搭在肩头的一块破布擦了擦脸上的汗水,转身走到水缸边,拿起旁边的木瓢舀起半瓢凉水,仰头咕咚咕咚的喝了下去。

“阿兴,还有几多银钱?甘蔗不多了,我再去采买些许!”

不要紧,一切都要几年之后了,临时先不用考虑,这期间自然会有想出办法来。

这些举措实施中难免会产生疏漏和弊端,不过没关系,到时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正或完善就好。

以后进士中榜者要减少名额,从现在每次三百人左右减到百人,提高中榜的门槛,好让人数众多的举子、监生成为大明官场的主流,务实能干将会成为官场的新风向。

举子、监生做官也不会到从五品为止,至少要到正三品或从二品的侍郎一级,这样会让那些举人出身的官员看到希望。

朱由检的这些举措在朝堂上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,尤其是其中一条:以后的国子监监生将会与举子享受一样的待遇。

说话的李兴的大哥--李冲。

“屋里头的柜子里还有十几两碎银,你全都拿去,采买十两银子的甘蔗,剩下的买成米,家中米也不多喽!”

李兴放下木瓢,抹了把嘴角的水渍回道。

这个制糖的土寮是他家中的产业,已经开了快五年了,每月能产十余石乌糖、一两石白糖和冰糖,能给李家带来十余两银子的收入。

但制糖期一年也就五六个月,从腊月甘蔗成熟一直持续到来年的清明前后。李家一家老少十余口人,抛去杂七杂八的费用,一年从糖寮能落个三四十两银子,这也算一笔不错的收入了。

各位重臣大佬们家中的子弟也并非个个都是学业出众的精英。事实恰恰相反,大部分朝臣的儿孙辈很少有文采、能力出众之人。

虽然皇帝会看在多年老臣的份上,给他们的后辈一份恩荫,但恩荫并不能出仕为官,只能在家享受那份待遇而已。这样的情形下,若是后代再无中榜之人,那这个家族就会很快败落下去。只要几代无人出来做官,那谁还会鸟你?

而国子监监生可以出仕为官这条政策让重臣们看到了希望,子孙后代能长久不衰的希望。因为这些重臣的儿孙都会被招进国子监中,皇帝前些时日曾经提到过了。

当然了,并不是说所有监生、举人都能出仕,而是要经过各项严格的考核后才可以。

但出仕这个门槛已经降低很多了,将来自家子孙有何成就那就看他是不是争气了,皇帝的这一举措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