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崇祯八年 > 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镇化是安居乐业的基础

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镇化是安居乐业的基础(第2 / 2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推荐小说:

如果京城的医院郎中,环境和医术与某县城相差无几,谁会舍近求远跑到京城看病?

教育也同样如此。

这两种资源的再分配一定要公平公正,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之一。

他不希望看到某地人因为当地经济状况恶劣,从而被迫背井离乡、离开双亲妻儿去异地打工的情况出现,他更希望看到的是,一家人衣食无忧、其乐融融、安居乐业的场面。

经济的快速发展当然是好事,但是如果道德规范、法律约束跟不上,那整个社会就会出现无数丑恶现象,人们为了捞取更多的金钱会不择手段,根本不在乎是违法还是违背道德伦理。

现在绝大多数百姓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,在工业革命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,在全社会进行道德建设是最为重要的。

温良恭俭让、仁义礼智信,这才是儒家文明的精华所在,也是华夏文明长盛不衰的重要支撑,这是整个社会的底线,任何敢于挑战者,都将会遭到严厉打击。

在有关大明未来的蓝图中,城市化是不会被提倡的。

当然了,一种优良制度的形成,仅靠自觉是远远不够的,严格的、多方位的监督绝对是必不可少的。

吏部对各级官员的考核依然是最重要的升黜方式和手段,但因为受限于交通条件的制约,吏部根本不可能派遣人员下到每个府州县去进行实地探查,而凭借御史及各地锦衣卫的情况反馈的话,又怕不够全面。

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?

在从内阁获悉问题的症结所在后,朱由检仍旧采取了后世较为成熟的做法:任期结束前,所有官员分别对其他人用文本进行评价,之后汇总上报,吏部再根据其他渠道的相关资料,对官员的政绩进行综合评定。

本来朱由检打算采取在行省、府一级设立吏部分支机构,用于对下级官员进行考评的方式,后因考虑到,这样一来,极有可能形成新的利益团体,造成官员抱团的现象,所以最后他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。

城镇化,甚至是美丽乡村化才是根本。

只要基础设施发达,人们在小型城镇和乡村,都可以享受到各种优质服务,那就没必要扩大城市人口和范围。

当然,想要达成这个美好愿景,是需要朝廷拿出天文数字的银钱来持续投资的。

医疗卫生、教育是其中的重中之重。

这两者中的优质资源绝不能向大城汇聚,要均衡分布,使每一个家庭都能就近享受到最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,这样才能实现安居。

其实以大明现在的官场氛围,地方官员很难形成利益团体,而且想要如从前那样混日子也不太可能,现有机制下,有政绩很容易就有出头的机会,适宜慵懒散者生存的生态环境机会不存在了。

只要直面百姓的地方官吏能够实心任事,那整个国家就会沿着正确轨道向前运行,就算速度慢也没什么关系。

既然决定按照后世日耳曼人的经济模式发展,那就没必要着急。

现在大明的综合实力遥遥领先整个世界,不存在需要群策群力、弯道超车的紧迫局面,只要路径正确,慢一点对整个社会更有好处。

在朱由检的整体规划中,大明各地的经济发展要始终维持大致平衡的局面,朝廷财政并不会大力向某个地域做出倾斜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