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都市言情 >1988:重回人间混几年 > 第四十九章 哎呀呀,谁叫我们齐鲁人直呢?(3)

第四十九章 哎呀呀,谁叫我们齐鲁人直呢?(3)(第2 / 3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捕捉到了谢秘书脸上那丝看好戏的表情,杨默轻轻地笑了笑:“当然,钻探公司家属们那堪称百花缭乱的厨艺和做出来的特色菜品,肯定当得起宝藏这么一说……”

“事实上,根据张主任的评估,等到国内的城市化率进程进一步提升,市场环境和物流情况进一步改善,餐饮这条路乃是钻探公司三产项目杀出重围的的无上利器。”

偏偏这个问题又难以回答的紧——如今不是后世,普遍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这些家属和闲散职工,不但学历普遍偏低,因为一些历史原因,其行为和观念也往往会有一些不足以为外人道矣的参差之处。

简单来说,就是稍微有些技术含量的事情他们做不了;而那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,但却又比较枯燥艰辛的工作他们又往往不愿意去做。

这倒不是单纯地说他们吃不了苦,而是钻探公司如今的价值氛围有些浮躁,许多人宁愿里子过得苦一点,也不愿意落了面子—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种价值状态跟村里的闲汉有一些类似。

虽然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,但是以160人的规模为限……

咳了咳,何科长说道:“小杨,要学会发掘群众身上的闪光点嘛……就我所知,公司家属里擅长烹饪的家属很不少,完全可以百花齐放,在餐饮这个方向上使使力嘛!”

开玩笑,你以为160人的用工规模是个小数字?

而且还要正向创造收益,你当这是做算术题呢,哪有1+1=2这么简单!

杨默见到何科长等人虽然脸色不是很好看,却并没有出言反对,知晓最难的一关已经过去,顿时暗地里长长舒了一口气,看向张主任的眼神也免不了有些佩服起来——作为这件事的串联者兼第一当事人,只要张主任一个眼神,何科长和向科长自然立马就会跳出来反对。

而眼瞅着诺大的一个板子架在自己脑袋上了,张主任却依然在那稳如泰山,虽然不知道这货是不是有后手,但仅凭放任一个小年轻在这种场合里大放厥词这一点,就足以说明这货是个实打实的御人高手!

只不过作为一个曾经的VC老鸟,杨默深知这种情况下,哪怕有困难,也要把一些核心数据量化才行,否则接下来毫无主动权不说,事情也会被你来我往的太极拳磨成一滩浆糊。

何科长此言一出,不只是向科长,连张主任也认可地点了点头。

这话倒是不假,作为汇聚了西南三省各处人才的地方,钻探公司这边的特色小吃和美食可谓是数不胜数,但凡你能叫出名的西南名菜,十有八九这边的家属都能做出来,而且味道也不算差。

杨默听出了他的告诫和暗示,微微点了点头。

事实上,何科长这话除了告诫他不要动不动就用工厂思维,什么项目都往工厂上靠之外,本身的建议也颇有一定的前瞻性——众所周知,后世大名鼎鼎的兰州拉面,其前身就是某家央企的三产小面馆。

但是很可惜,现在是八十年代末,并不是九十年代,而现实情况也不太可能允许他们花上十几年的时间慢慢地去做连锁——当然,最重要的是,除非你做中心厨房,再打通南方地区的销售渠道,否则以目前齐鲁这边的餐饮习惯和钻探公司的管理水平,不可能靠一个餐饮公司就容纳160人的用工规模。

见到众人虽然都有所惊疑,但对160这个数字却暂无异议,杨默立即趁热打铁:“OK,撇开现实去谈理想是在耍流氓……诸位领导,这些三产项目既然是为了解决闲散职工和家属的就业问题的,那我们就得聚焦一个核心问题;”

“那就是……这些闲散职工和家属究竟有什么特长,适合哪些类型的三产项目?”

“或者说,以160人的用工标准来看,什么样的三产项目才会在大量扩工后,依然能够保证正向收益?”

杨默此言一出,在场众人的神情都凝重了起来——与之前讨论的框架性问题不同,这是一个介乎于虚实之间的要害问题。

作为一线生产单位的老油条,这些人都不是白痴,自然知道一旦用人不当的话,再好的项目落实到实处也是白瞎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