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大明:寒门辅臣 > 第一百六十八章 忙碌一冬,赚个两税

第一百六十八章 忙碌一冬,赚个两税(第2 / 2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推荐小说:

凭借着钱财支撑,凭借着顾正臣赢得的民心,凭借着百姓、老人、里长、胥吏等轮番宣传、游说,句容织造大院、裁缝大院终于在十月十八日达到饱和,合计四千六百余人!

这个数目堪称恐怖,这意味着句容接近四成百姓之家参与其中。即使考虑到一家出两人的情况,也有近三成句容百姓户口参与其中!

顾正臣也没闲着,深入到乡里之间,宣传织造大院,游说百姓家大胆参与其中,并喊出了“忙碌一冬,赚个两税”的口号,原是抵触的百姓,开始接受这种作业方式,送家人进入织造大院。

二轮招募千名妇人,只用了三日时间。

为了解决妇人的安置问题,顾正臣通过置换宅院的方式,将郭家大院北面的宅院收入县衙,代价是郭俊家宅转给了王大户。

有了大量双层床支撑,一间房可安置六人居住,条件简陋是简陋了点,但和后世寝室没多少区别,甚至还大一些。

第二批妇人的到来,让织造作业实现了两班倒。

织造大院完成了三轮优化流程之后,打通了采购棉花至织造印染、仓储所有环节,当第一批棉布完成时,顾正臣请布行掌柜亲自盘看,确系结实耐用,不输市面上任何棉布,这才放心下来。

印染提花,顾正臣并不做要求,这些棉布直接卖给户部或兵部,说白了,这是军需品,军队棉布不需要花里胡哨的颜色,更不需要过多的花印。

民间织造,从摘采棉花到一匹棉布,至少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,毕竟不是职业织造,百姓家的妇人虽无法相夫教子,但也需要照料孩子与公婆,每日抽出点时间织造,总不会太快。

但句容织造大院则不同,搅车、弹弓的应用,让棉花的处理效率超出了往日五六倍之多!

比如弹棉花,传统工艺一日只能弹一两棉花,需要十几人才能供得上一台纺车,但引入悬吊大弹弓之后,一日一人可弹四五两棉花,只需要三四人便可供得上一台纺车所需。

与此同时,孙娘抽出了二百余人,开始进行战术背包的流水线设计,采购、裁剪、校对、缝合、检验,每个环节都安排专人负责,在经过顾正臣同意之后,郭家的另一处大院挂了牌:

句容裁缝大院。

人员招募的告示再一次掀起,顾正臣直接找来各地里长、老人,也懒得说那么多话,直接带他们到了县衙库房外看了看,告诉他们,一个人三百文,我要人,说服一个,签下契约一张,直接发钱。

里长们从未见过如此豪横的招募方式,自然是积极响应。

有钱不赚是不可能的事,何况只是需要多走几步,多游说游说百姓,百姓不知道好歹,咱里长、老人知道县太爷是对他们好,得去干活啊,大冬天里,地里没活,你们整天躺床上运动也不是个事,去赚点钱不好嘛。

还有新式搅车,更是让捍棉花提升了七八倍效率。

技术就是生产力,这句话一点不虚。

虽说纺织环节的改进有限,但整个流水线的工艺,无缝对接的方式,集体织造,专职织造与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,都让纺织效率变得前所未有。

在整个流程变得更为流畅,梳理了一些细节问题之后,县衙再次抛出招募告示,并特意放了所有人一日假,让其回家当说客,拉人头,多拉一人织造、裁缝等能手进来,奖励二百文钱。

这一招的使用,让第二轮招募变得更为简单,加上织造大院运作半个月,从未听闻过有任何问题,甚至里面还能一日吃三顿饭,这让不少百姓家羡慕不已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