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人在南宋,我与蒙古争天下 > 第183章 牢握军政大权

第183章 牢握军政大权(第2 / 5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赵与芮套路就比较多啊,而且比历史上的理宗更诚心。

立刻在临安府附近,大量启用和崔与之有关系的人,更把崔与之还在家里的儿子将仕朗崔叔似任命为临安县县尉。

赵与芮不信崔与之还不出来干事。

崔与之是南宋名臣,他于去年辞官,住在广州。

原历史在辞官后,朝廷多次请他出山,他‘八辞参知政事,十三辞右丞相,’除端平元年(1234年)为平摧锋军变而暂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外,终不出仕。

可见崔与之对南宋朝廷其实相当失望,不想出来干事,但又担心朝廷。

中间只有1234年,因为军变而出山。

当时广州有支部队,叫摧锋军,被调到建康驻守,长达四年。撤离卫戍后未过五岭,又在江西逗留了四年。这支部队转战各地,所向披靡。但各府不上报功劳,驻守期满又不让回广东,摧锋军遂于端平二年(1235年)七月发动兵变。

而临安府衙门在上午辰时左右,就已经聚满了人。

除了距离远的县,包括府官和钱塘县、仁和县、临安县、余杭县等各县的亲民官,监当官都已经到了现场,约有三十四人。

很多人昨晚就得到了消息。

衙门外站着甲兵,院子里正有人在读圣旨。

所有人跪在地上。

叛军当时由曾忠带领自江西经梅州返粤,焚惠阳,长驱至广州府城,知广州府连夜逃遁。崔与之当时正在家闲居,见事态严重,便率领民兵,带病登上城楼与叛军相见,查问叛乱原因。叛军一见,立即拜伏于城下,说明兵变缘由。崔与之派弟子李昴英、杨汪中坐吊篮从城墙上缒下,到叛军营中晓之以逆顺祸福道理,宣谕允许叛军自新。叛军大部分人归家散去,曾忠带少数人退踞端州(今广东肇庆)

大家看看崔与之的威名,等于只身平叛,人家听到他的名字就诚心拜服。

崔与之是军政一把好手,一生推荐大量的官员,其有名有姓记载下来的,就有游似、洪咨夔、魏了翁、李庭芝、家大酉、陈韡、刘克庄、李鼎、程公许、黎伯登、李性传、王辰应、王潠、高稼、丁焴、家抑、张裨、度正、王子申、程德隆、郭正孙、苏植、黄申、高泰叔、李鐊、李心传、李昴英、林略、吴彦、李荣仲、吴昌裔、黄学皋、宋翊、吴纯臣、温若春、许巨川、杨汪中等人,后来事实证明,上述官员或以道德、学问著称,或以治绩、军功见长,确实皆是难得的人才。

这人现在对南宋朝廷相当失望,不满史弥远专权,所以也不出来当官,隐居在广州。

受他推荐的魏了翁当然极力推荐给新皇帝。

圣旨宣布,签书枢密院事李宗勉兼知临安府,考功员外郎洪咨夔为临安府通判。

洪咨夔当年因触犯史弥远,被劾落职,居家七年,到理宗上台后才复用。

现在也是,赵与芮掌权之后,第一时间启用了洪咨夔。

圣旨中任免了部份官员,像枢密院编修官刘克庄知钱塘县,将仕郎崔叔似为临安县县尉,大理寺司直游似知仁和县,施州通判程公许提举临安市舶司,武学博士李性传知余杭县等,枢密院小吏宋科知富阳县。

临安府七八成的府官和县级官员几乎被更换,有心人很快发现,大量的新任官员,都和崔与之有关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